故宫又称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紫”是指紫微星垣,又称紫微宫、紫宫 。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今年5月24日是我第二度蒞臨故宮'今次因一行四人、故選擇了聘用導遊'竟也解開了這城堡的一些迷思、名之曰故宮典故
九五之尊的正解
無事不登三宝殿的正解
水龍頭的源起典故
「乾清宮」的內裏乾坤
獅子的典故,後宮前面:半閉目、半掩耳的睡獅的喻意
袁世凱登基大典的迷信及忌諱
前三大宝殿牌扁只有中文、後宮範圍卻保抒漢滿文字的典故!
乾清宮本為皇帝居所,但長久丟空、無人入住之原因及「壽終正寢」的典故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the Meridian Gate)。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 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永乐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时在午门处决,但有时也会打死,所以成了杀人的地方;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清代只是打仗回来庆祝在午门而已。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例如“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等证据)
九五之尊的正解
九五之尊”出于《易经·乾卦第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于是便以龙附会君德,以天附会君位,从而将“九五之尊”作为帝王之称,九五也就“御用”了。
人认为,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实在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另,按照“周易”的占卜法,第一爻的数必然是“九”“五”,后面爻的数则都是“四“”八”。)
宫廷中常见“九五”的实用例证,最多表现在建筑的开间数上,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后世改作11间)、乾清宫等主要门阙、殿堂都是面阔九开间,进深五开间,以符卦象。
無事不登三宝殿的正解
,"无事不登三宝殿"中的三宝殿指的是故宫在太和門的後方是紫禁城三大外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般以為這是文武百官天天上朝謁見皇帝之地方'其實大謬不然'日常政務是在乾清宮進行、三宝殿僅在特別盛典時才使用'所以「無事不登三宝殿」是極言非有十分隆重要緊的事、也不會造訪打擾之意!以下謹對三宝殿遂一簡介: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中和殿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保和殿是皇上在大典之前用來休息及更衣的場所。 |
保和殿,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故此非有国家大事、一般都不輕易使用此三宝殿,後來,「三寶殿」逐漸演變成含有敬意的俗語「無事不登三寶殿」以示有要事才不得己造訪。
「水龍頭」的源起典故
太和殿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金鑾寶殿,是皇上和文武百官處理政務的地方。殿內是由72根大柱支撐所有的重量,而台基上設置了許多龍頭排水口,聽說如果是下大雨時,會有群龍吐水的壯觀景象唷, 此中水龍头的源起典故!
「乾清宮」的內裏乾坤
乾清宮曾是皇帝的寢宮,歷來共有14位明朝皇帝和2位清朝皇帝居住在此,安全肯定是重要的。為了防止刺客入侵,乾清宮內有暖閣九間,每間都是上下兩層,有樓梯相通,每間暖閣里有3張床,共隔了27個臥室。皇帝每天就寢時,睡在其中一間的一張床上,以防被人暗害。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只有極少親信知其行蹤,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雍正自己便曾使用非常手段,甚至有傳聞他揣改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太子」,变為「傳位于四太子」,之後要大開殺戒,消滅敵對勢力!(*)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1)雍正篡位的傳聞見附註
獅子的典故:後宮前面半閉目,半掩耳的睡獅的喻意
故宮裏乾清宮前廣場的一對銅獅子,別具逼人的靈氣,讓人心生歡喜。近看這對獅子更是了得,高昂的頭顱挺起,卻偏偏俯視著下方,頭上的獅卷蓬蓬勃勃,一副睥睨天下,震懾八方的王者風範,赫然在目。公的腳踏金球展威儀、母的足按小獅顯温情。這裏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王者之地當然也要有相應的映襯,鎮守這天下中心的,當然就是天下獅中的王中之王
但在後宮門前的一對便有天驤之別,是半閉目,半掩耳的睡獅,哈哈!這是皇帝給皇后和一眾妃嬪的「温馨提示」,請不要過問國是'總要裝聾份啞,對朝政要視而不見!
袁世凱登基大典的迷信及忌諱
殿預在大堂中座处有一球狀機關 |
袁世凱的復辟做皇帝的春秋大夢(*2),在朝野中外一片反對聲中被逼夭折,但他曾為登基打造龍椅的認真準備,卻成笑談在民間流傳'現今故宮導遊員都必予介紹。
話說袁世凱本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北京故宫的三大殿被袁世凯定为登极所在,太和殿被改名为承运殿,袁规定新朝尚赤,殿顶的屋瓦要换成红瓦,殿内的圆柱一律改漆红色,万事俱备,袁世凯就等着明年元旦登极了。但太和殿的龍椅椅腳偏高'袁世凱五短身材'双腳特短'他坐上去後双脚離地'毫無帝皇之相‧有人獻計‧改用洋人絲絨沙發為皇座'讓他脚可及地‧但皇座龍椅因此矮了一大截,不夠突出,且太和殿天花頂在大堂中座处有一球狀機關‧相傳若非真命天子登基坐龍椅,便會下墮擊殺椅上的人'所以他便寧信其有‧把皇座移到殿前,可惜他心機算盡、終於只能在特製龍椅旁拍照、未及登基便於1916年3月21日,他被迫宣布撤消帝制,22日,宣布废除“洪憲”年号。从1916年1月1日洪憲改元起,到3月22日总共不过83天,即使从1915年12月12日承认帝制算起,到1916年3月23日明令取消止,也不过102天。
最後,他沒被太和殿頂的機關擊殺,卻被自已功敗垂成的稱帝的機心所揑殺、在极度焦慮、懮愤下,1916年2月,他开始精神不振,卧床不起,6月6日上午,袁世凯便一命呜呼。由于军阀陈宦、汤乡铭的背叛对袁世凯的打击太大,好事者把陕西军阀陈树藩的起义也算上,借用中药之名,说袁世凯是服一剂“二陈汤”毙命的。
前三大宝殿牌扁只有中文、後宮範圍卻保抒漢滿文字的典故!
袁世凱稱帝、登基儀式在前面三大殿進行,故牌扁便都更換、只有中文,末代皇帝溥儀被貶為庶民,但仍容許長居後宮範圍‧故容許所有牌扁保留滿文而補加漢文。
乾清宮本為皇帝居所,但康熙後長久丟空、無人入住之原因;及「壽終正寢」的典故.
雍正皇帝即位后,寝宫被迁至养心殿,表面理由是尊敬記念父王康熙居此62年悠久的歷史,自己不好佔用父王的私阺,實質是迷信心虛,疑神怕鬼‧懼怕父王及其他被雍正因奪位篡立而謀害的兄弟甚至親生兒子弘时的陰魂來索命'從此乾清宮這「正寢」便被空置‧(*)
清代雍正之后的皇帝都居住在「養心殿」,但乾清宮依舊是禮制上的正寢,一些重要的召見也依然在這里進行;重大典禮前,皇帝也還是要從這里出宮。此外,這里也是皇帝死后停靈的地方。這是為了取「壽終正寢」之意。
清代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這「正寢」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官,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以完就死得其所,「壽終正寢」之意。
從城外護城河回望紫禁城最後一眼 |
附註(*1)- 雍正篡位的傳聞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允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雍正后来所讲康熙弥留前遗命传位雍正的情形,仔细推敲,矛盾甚多。如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胤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允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
由于雍正夺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胤禵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胤(礻+我)和皇三子胤祉、胤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胤禩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胤禩、胤禵"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1915年12月12日復闢帝制的小丑袁世凱登基稱帝,隨後即去天壇祭天 |
附註(*2)-袁世凯当上皇帝了吗 李明伟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一代奸雄,他曾以自己的方式,登上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权力顶峰。1915年,他不顾全国人们的反对,孤注一掷地想当洪宪皇帝,结果是遭到全国人们的一致反对,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啐骂声中死去。他那向上爬的奸邪一生和他称帝而又被迫取消帝制的丑恶经历,无疑是人民了解他及其那个时代的有趣资料。
袁世凯一代奸雄,颇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他性情刚烈、态度严肃,凡见他之人都感到拘束。他一生精力过人,记忆力极好,遇事果断,善于权谋,但同时,他也极相信“天命”、“八字”等一套封建迷信之说。有算命先生给他批“八字”,说他的命“贵不可言”。在袁世凯老家也流传项城袁家坟地,一边是龙,一边是凤,龙凤相配,主袁家应出一代帝王等等。袁世凯后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出而称帝,多少与此有关。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袁世凯利用两面派手腕,一方面压迫革命党人向他让步,另一方面又以革命党来威逼清王朝退位,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中华民国的正式大总统。当上民国总统
以后,袁世凯的野心开始膨胀。他平时在与亲信谈话时,总是说:“如果全国老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从1915年8月开始,袁世凯开始筹划帝制。他表示要征求多数国民的公意决定国体问题,于是参议院在他的授意之下,汇总全国“国民代表”共1993人投票,一律赞同中国实行君主制,并“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参议院又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上书“劝进”。一时间,帝制声浪甚嚣尘上,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请愿团陆续出笼。连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的妓女也被分别组织起来,成立了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手持各色旗帜,大呼小叫奔向街头,齐聚新华门外,跪呈劝进表,请求袁世凯俯顺民意,早正大位,袁世凯览书大喜。当时有个滑稽的人物讲:“袁世凯强奸民意还嫌不够,又强奸妓女。”闻者皆大笑不止。
袁世凯经过假惺惺的再三的“谦让”之后,1915年12月12日,表示被迫同意人民的请求,发布命令,自己担任“中华帝国”的皇帝,接受百官的朝贺。12月13日上午9点,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大厅里摆着御案、御桌,前来朝贺的百官向袁世凯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袁世凯下令,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北京故宫的三大殿被袁世凯定为登极所在,太和殿被改名为承运殿,袁规定新朝尚赤,殿顶的屋瓦要换成红瓦,殿内的圆柱一律改漆红色,万事俱备,袁世凯就等着明年元旦登极了。
正当袁世凯急切盼望登极当皇帝的时候,云南都督蔡锷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昆明,12月25日,他在云南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联合各派反袁势力,组成了护国军政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由于护国运动兴起,日本等国亦反对袁氏称帝,袁世凯陷入困境之中。1916年元旦,袁世凯未举行登基大典,只是在宫中由“皇后”于夫人接受“命妇”朝贺。
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后,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护国军胜利进军,袁世凯的军队节节败退,袁世凯被搞得焦头烂额,曾一时间求助于迷信。他让长子袁克定找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留过洋的风水先生贾兴连,此人很快奉旨进京。贾兴连一连看了三天,然后煞有介事地向袁克定禀报说:“紫禁城经元初建,又历明清两代修葺,可保皇帝江山万代,唯有新华宫门气散而不聚,正位以后,难免有些波折。”袁克定急问有无补救办法,贾兴连道:“法是有,只要在新华宫左侧修建一个厕所,聚收秽气,问题就可解决。”袁克定赶快把此言向袁世凯禀报。在富丽堂皇的新华宫门旁修个厕所,实在是不雅,但袁世凯为称帝以来的内外交困的处境所烦忧,最终还是接受了贾兴连的建议。
厕所在贾兴连的指导下修成了,袁世凯的帝制事业却没有丝毫进展。日、英、美等国看到袁世凯统治基础已渐崩溃,放弃了对他的支持,袁世凯原来手下的将领冯国璋等五大将军也联名致电袁世凯,劝告他速行取消帝制。袁世凯看到自己已众叛亲离,1916年3月21日,他被迫宣布撤消帝制,22日,宣布废除“洪宪”年号。从1916年1月1日洪宪改元起,到3月22日总共不过83天,即使从1915年12月12日承认帝制算起,到1916年3月23日明令取消止,也不过102天。洪宪王朝垮台如此迅速,是袁世凯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短命王朝,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实际上,由于蔡锷所领导的护国运动的打击,袁世凯甚至没有来得及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洪宪王朝就覆灭了。
袁世凯在称帝以后,由于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他极度焦急、忧愤,1916年2月,他开始精神不振,卧床不起,6月6日上午,袁世凯一命呜呼,结束了反动的一生。由于军阀陈宦、汤乡铭的背叛对袁世凯的打击太大,好事者把陕西军阀陈树藩的起义也算上,借用中药之名,说袁世凯是服一剂“二陈汤”毙命的。
袁世凯死后,按照他的遗嘱,归葬河南彰德洹上村,墓地称“袁公林”。本来,按大公子袁克定的意思,是要称为“袁陵”,但徐世昌不以为然,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
其实,无论是称“陵”还是叫“林”,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虽然承认民国初年有过两场复辟帝制的丑剧(包括后来的张勋复辟),但却不承认清朝灭亡后有过一个封建王朝,也没有人认为袁世凯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光明日报1999.2.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