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uqldfreeblog.blogspot.com/2011/10/do-re-mi.html
(full version with photos and pictures)
我參加的聖樂團邀得音樂界名教授吳博怡博士來作聖樂講座,也有論及此現象。何解有這麼多人,甘願去參加Australian Idol、 Australia’s Got Talents、又或是X Factors 之類的歌唱比賽節目,在全國電視觀眾的眾目睽睽下跑調大出洋相。原因之一是每個人都有自戀情意結, 腦海裏太習慣自己的聲線,卻少有去參照正確的歌曲作調校。音盲Tone Deafness, Tin ears的成因,包括先天和後天因素,參下引述段落,除第一點外,都是後天因素:
If you were one of the people who naturally sing on pitch there might have been many elements that helped to develop this skill: These might include any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1) your genetic makeup, (2) your exposure to music while you were growing up, (3) your early support system, (4) early encouragement to sing, (5) your mother sang to you while you were in the womb (and she sings on key!).
If you missed out, for whatever reason, on the above list don’t despair!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sing perfectly on pitch. If this ability was never acquired in a natural way, there are specific steps to developing one’s ear that can be artificially instilled.
對於這些音盲,Tone Deafness、Tin ears,包括這昔日的我,專家有如下建議http://www.soundfeelings.com/products/music_instruction/eproducts/pitch.htm:
1) Play and LISTEN to Chromatic Scale半音音階(由十二個半音組成). Play each note one at a time
2) HEAR yourself singing it in your mind (Don’t rush, wait until you really hear it in your mind!
3) SING the note
以音階 Do Re Mi是人類至偉大的發明。沒有了這些音準,這世界都會變成音盲充斥的瘋狂畛域。特別是KARAOKE大行其道的後現代紀元,荒腔走調已經不再是浴室關上門的個人私隱小事,卻是諸事體大,涉及公眾遣興社交場合的耳根安寧。若在聖樂敬拜時也出現毫不諧協和音的走調情況,便真的叫上帝也瘋狂了。這麼重要的發明,其起源何在又何來呢?
The Origin of Do, Re, Mi的起源
毫不可笑也毫不意外地十之八九的回答,都說是由茱莉安德絲在「仙樂飄飄處處聞」中扮演的修女瑪利亞所創。中大校友年會和交職禮中,倫艾薇不就帶領了眾校友把Do Re Mi舊曲重溫唱了一遍嗎?大部份校友都能朗朗上口和唱,証明此曲果然深入民心,成了音樂譜號的疑似源起。修女瑪利亞不是說嗎?
“When you read you begin with A, B, C; when you sing you begin with Do Re Mi.” , 然後便似是即興地用不同的英文字代表每一音符,叫七小孤雛很快的都能跟她和唱整首歌,所以很易給人一錯覺,這是音樂初階學習法的始創歷史時刻。 事實上,這當然是不正確的了,但其意念又不是全錯。
“多、來、咪、發、梭、拉、西”,當然是源自歐洲的舶來品。在我國古代,記述音樂是採用宮商角徵羽五音記法。在11世紀的歐洲,當時教會裡唱讚美詩,只有 “一、二、三、四、五、六” 這六個音。音符譜號亦僅僅在歌詞上寫下簡單的符號,指示音階上升或下降的 紐姆譜(Neumes)。後來,意大利龐普沙Pomposa地區聖本篤修會Benedictine monastery的修士音樂家桂多阿雷佐(Guido d’ Arezzo;991年—1050年),有感於一般歌唱者甚難緊記所有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的複雜唱段,所以便把此聖樂的第一段,乃記念施洗約翰的讚美詩的每行歌詞的第一音從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剛好是 “六個音階”。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 “烏、來、咪、發、梭、拉” 來代表六聲音階。目的也和修女瑪利亞同出一轍,讓一般教會會眾更快、更易、更準掌握每首聖詩的唱法,熟練者甚至可即席視唱(Instant singing by sight reading) :
Ut queant laxis So that your servants, 以致你的僕人
resonare fibris, may resound the 可以傳頌
Mira gestorum wonders of your deeds 你奇妙的作為
famuli tuorum, with loosened voices, 用開鬆解放的聲音
Solve polluti clean the guilt from 洗淨罪愆
labii reatum, from our stained lips 從被罪污染了的咀唇而來的
Sancte Iohannes. O Saint John
以致你的僕人,用開鬆解放的聲音,可以傳頌你奇妙的作為,洗淨從被罪污染了的咀唇而來的罪愆。
不久,七聲音節問世,才把原來棄掉的那讚美詩最後一句 “聖約翰” Sancte Iohannes幾個字的第一音字母S拼起來,成為第七個唱名“七Si” ,發音為“西”。到了17世紀,意大利音樂家布隆契認為第一音名“ut烏”不響亮,提出換用“do多”音,他的意見為許多音樂家所接受。後來到了19世紀,一英國音樂教師Sarah Glover,為叫Si 與 So識別,使每一音階有不同字母,便改 Si 為 Ti。於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即 do, re, mi, fa, so, la, ti” 就正式成為今天的唱法。
五線譜的發明
The invention of Staff
五條橫的平行直線用以記載音的高低的線譜,稱之為五線譜。其義文為Rigo或Sistema、德文為Liniensystem、法文為Portée、英文為Stave或Staff。
早在五線譜發明之前,歐洲天主教會在第九世紀就有一種如前述的紐姆譜(Neuma)符號,用以記載教會聖歌。符號只是一些線及點的變化,十三世紀有菱形音符頭及符桿符尾,十六世紀才有橢圓形符頭。一線譜是第十世紀由法國僧侶奧多(Odo)為記譜美觀及歌詞抄錄方便,在紐姆譜符號中加一橫線而發明,繼有二線譜的使用。十一世紀法國地區聖本篤修會的修士音樂家桂多阿雷佐(Guido d' Arezzo)發明四線譜,由原來彩色改為黑色。五線譜的流行是在十六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由商人阿泰釀得(Attaignant)等人大量印製,取代同時尚流傳的四線至七線譜。譜表的五條線若不敷使用,可在上下加若干條輔助短線。五線譜前端使用不同的譜號,也代表五條線上記載的音高不同,如高音(即G)譜號、低音(即F)譜號以及各種不同的C譜號,常用的有第一線女高音、第三線女中音及第四線男高音C譜號。記載鍵盤樂器、多種樂器合奏及多聲部合唱曲,而一行譜表不敷使用時,可將兩行以上的五線譜連接在一起使用。
總結
所以可以這樣說,現代西方音樂的濫觴,是源自意大利羅馬天主教教廷的宗教聖樂。所有歐洲偉大音樂家的作品,都受宗教信仰的薰陶。其作品也很大程度用來服侍教會,強調和音,秉現人神及人際間的和諧合一。韓度爾的彌賽亞,是君皇貴胄也要起立致敬的樂曲;四季曲作者韋華迪Vivadi的榮耀頌,是攻讀音樂者的畢業試金石,布里斯本聖樂團也正選練此曲,準備明年七月往奧克蘭參加華人聖樂大會時獻唱;貝多芬的喜樂頌更跑出了教會,被選為歐盟的國歌;John Newton的奇異恩典,更是史上最廣受傳頌的歌曲,因他表露了作者從黑奴販子,醒悟聖經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悔改回轉成為一個為解放黑奴而奔波的敬虔之士。其簡單的曲和詞,打動了多少迷走失喪的人,歸信主耶穌。
今天在唱卡啦OK之餘,不妨思想音樂Do Re Mi 的起源來自對永生神的一段讚詠禱文。音樂便也成為聖俗不分的媒介,叫我們沉睡了的靈魂得甦醒!生命在主內有平安喜樂,如江河湧流不息。阿們!
see full post with pictures at here cuqldfreeblog.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